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市公司商会:建议香港尽快设立「科技板」,支持无收入无利润的科技企业在香港IPO上市

左起:王康曼、文立、梁嘉彰、刘伯伟、朱圆圆


来源:信报财经、东网、明报、香港01等


今年《财政预算案》指出,政府正研究容许「先进技术且具规模」、但未有盈利及业务支持的科技企业来港上市。香港上市公司商会主席梁嘉彰(Catherine Leung)表示,期望港交所尽快改革,吸引科技企业来港上市,做法不限于另设「科技板」,提议参考此前上市规则18A章修例。初期可重点吸纳数家优质企业,先做好声势,又称应慎重考虑降低相关门槛,现有要求或会将大批有潜力公司「拒诸门外」,强调应交由市场判断公司价值。



香港新股市场近年由新经济板块撑起,梁嘉彰表示,科技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上海科创板已吸纳不少未有盈利创新科技公司上市,加上其他城市不断发展,机会不一定落在香港,现时处于分水岭阶段,直言我们不去争取、不去改革、不去迎合的话,便可能会落后,有些事要大胆些去尝试。」市场变迁,将会大大落后,倡设立新的科技上市章节。

梁嘉彰指出,香港具人才、国际性资本等优势,当年科网泡沫爆破后,科技行业发展在其后十多年可谓停滞不前,但其他地区则持续进步,认为香港已错失一次好时机,不希望再错过。


摩根大通:TMT行业机会庞大,建议设立新的科技上市章节

在国家经济发展蓝图及大方向下,香港以国际金融市场及创科中心为定位,现应着眼如何将香港提升至另一层次,设立新的科技上市章节,将有助香港成为具增长潜力科技公司的融资平台,特别是仍未能在内地挂牌的科企,并有利资本市场多元化。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刘伯伟(David Lau)认同相关举措,相信能有效地让科技和金融作互补。他说,不少内地科技企业原计划赴美国上市,只是目前内地企业在美国IPO上市变得更难,而该批企业又暂时未能满足香港的上市要求,处于进退维谷的局面。因此,如果日后能在《上市条例》引入科技专章,可为该批未有业绩支持的科技企业开辟来香港上市的出路。



摩根大通中国科技投行业务联席主管朱圆圆(Crystal Zhu)提到,美国2021年有49宗软件新股上市,相关募资达260亿美元,占整个TMT(科技、传媒及通讯)行业的一半,并超过生物科技行业,可见TMT行业的机会与生物科技一样庞大,加上经济已由数字推动增长,认为现时是合适的时机再进行上市改革。



创投:资金回笼快利领投
海阔天空创投联合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文立(Lap Man)指出,千禧年前后曾有不少科技互联网股在港上市,香港的科技发展在全球占有领先地位,不过随着「互联网泡沫」爆破,市场从此对科技企业有所顾忌,以致错失了过去一轮吸纳科企的机会,拱手让予其他交易所。

如果让科技企业能够在发展早期阶段便可上市,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大型科技企业。要培养大量成功的公司,不可能单靠一级市场、私募投资者,主要是因为私募基金的投资期较长,难有源源不绝的资金不断投资至不同的初创企业。

但如果具潜力的创新企业能更早上市,私募基金便能在公开市场上套现回笼,加快资金流转,就可投资到更多的初创企业,从而建立完善的生态圈,发挥金融及科技互补的作用。

刘伯伟表示,过去不少成功「弹起」的独角兽有赖私募基金投资,不过科技企业大多需要约10年才能上市集资,变相拉长了早期投资者的套现时间,让他们无法把同一笔资金投入其他科技企业,拖慢更大型生态圈的形成,因此认为科技企业上市速度须进一步加快。




商汤在港成功上市证明需「believe the market」

早前商汤被美国制裁,唯最终仍在港成功上市。梁嘉彰表示,这是个很好的例子,香港需要做的是「believe the market」,包括被制裁、会否有投资者理解新科技等等问题,都可以放在市场上,由市场自己做包括定价等决定,过多的忧虑只会让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停滞不前,错失良机。


商汤科技战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王康曼(Esther Wong)表示,现时不少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若干科研支出,短期内暂难取得收入和盈利,但他们的增长极快,且业务不少能配合国家政策发展,故他们对巩固香港资本市场地位具有一定的角色。

 

商汤去年上市前突被美国列入投资黑名单,最终要推迟上市及排除美国投资者的认购。王康曼续称,商汤上市时虽未有美国投资者,其实对公司发展的影响极微,并相信优质企业自然会吸引到投资者,尤其是海外一些对香港和内地企业较友善的资金,仍然会愿意投资对科技发展有贡献的企业。





以「收入乘数(Revenue Multiple)」代替盈利测试

港府正研究容许未有盈利或收入的「先进技术且具规模」企业上市,但其上市要求又该如何制订?

梁嘉彰表示,高科技公司往往在创业初期未实现盈利,但有正收入,毛利也较高,需要通过上市募资来投资于研发工作。参考该类公司在美国上市经验,以「收入乘数(Revenue Multiple)」推断企业市值,并代替盈利测试,香港可为该类公司度身订制相关上市机制。这样具更高的灵活性,强调初期应以行业中最优质的公司为主要目标,以做好市场势头、品牌,同时保障投资者。


摩根大通中国科技投行业务联席主管朱圆圆建议,应考虑到这类企业的特性去订立新的上市要求,例如科技企业现阶段的收入或规模不大,但其价值增长迅速,毛利率亦较高。

朱圆圆补充,香港如果要修改《上市条例》吸引未有业绩支持的科技企业在港上市,需确保首批来港挂牌的企业具有较高质素,始能获更多投资者留意,并为市场就如何识辨高质素的科企订下基准。

至于相关「科技板」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梁嘉彰表示,新兴科技公司市场定价会由机构投资者制定,而非散户。新行业发展初期必然要教育,而生态圈内的不同参与者具不同角色,专业的分析师撰写行业报告,投资者从报告自行学习,增加市场对行业的了解,强调散户投资者若不明白则不要投资,应按风险承受能力行事。



争取「中资公司」视为优先

梁嘉彰表示,「现今香港机遇更多是(吸引)内地公司,我们的赢面很高。然而吸引国际公司也要去做,但赢面不高,尤其地缘政治的考虑不是我们能够控制。」

梁嘉彰表示,香港可吸纳不能在上海、深圳上市的科技公司,前来上市。随着内地经济继续转型并出现新增长点,如数字化经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软件等,期望香港资本市场也能随之吸纳这些新兴科技公司前来募资。

对香港而言,随手可得的必然是中资公司,且数量相当可观,每年争取一至两宗海外企业已是美事,强调要多方并行,提升香港上市机制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梁嘉彰坦言,要吸引海外科技企业来港绝不容易,特别是他们的业务重心不在内地,较难以说服公司管理层选择来港上市,因为企业通常倾向选择距离主要客群更近的地方上市。届时,当外国企业建立大规模的内地市场时,或会选择来港。



冀港交所与时并进,把握新增长动力

今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跌出前5名,全球排名第9;上交所、深交所一跃霸占首两位,其中上交所募资更大幅抛离其他交易所。梁嘉彰不讳言感到惊讶,表示以往沪深交易所尚未出现时,香港所获得的上市机会「自自然然跌落嚟」,但未来港交所需与时并进,把握以科技企业带头的新增长动力。


自2018年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后,短短4年时间,香港已跃身成为第二大生物科技中心。梁嘉彰认为,企业软件(Enterprise software)是另一个具潜力的板块,指现时内地有大批具潜质的企业软件公司尚未上市,粗略估计超过200家,认为港交所可以与内地交易所走「互补」路线,吸纳未在沪深上市的科技企业。她续称,美国不乏相关板块的公司上市,有估值作参考,可作为一个起步点。



希望吸引国际企业(特别是东南亚独角兽),是港交所在2022年将重点发力的三大领域之一。港交所认为,中国独角兽企业群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壮大,是吸引海外独角兽企业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东南亚地区的独角兽企业而言,中国独角兽企业同样诞生于亚洲地区且拥有与之相似的文化及商业惯例,可以为其上市提供借鉴经验。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www.ryanbencapital.com

相关阅读

香港:或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科技公司」主板IPO,正在检视上市规则
香港 IPO中介机构排行榜 (过去24个月: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